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更多文言文真的是拯救中文嗎?


最近開學了,又開始早上趕上班晚上趕上學的日子,
英文系的報告都弄不完,想更新網誌跟上時代最新話題有點困難.

這學期有門選修課叫"中國文學作品賞析",一開始我不抱很大的期待,
因為坦白說我對於過去上過的中文課程的回憶幾乎都是食古不化的,
沒有太多的腦力激盪的,
不過最近老師拿崑曲牡丹亭跟白先勇的遊園驚夢來比較作分析,
倒是給我相當耳目一新的感覺,雖然我晚上念的是英國語文學系,
不過關於文學分析,其實中英文的文學有許多可以彼此借鏡對照的地方.

對於前陣子關於中學國文課本的文言文比重,在台灣掀起了一場論戰,

台灣高中98課綱微調 文言文增加

張曉風: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應大於55%

張大春:何必拯救火星文?

看完了以上文章,個人有點淺見想說.
搶救國文聯盟的意見實在令我無法苟同,
他們提出的主要訴求:
文言文的比例45%不夠,高中國文教材文言文不得低於55%,國文文言文比例過低,讓學子的國學常識和國文能力明顯衰退。

請問支持文言文比例需要高於白話文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對於白話文寫得不好的新新人類世代,多念文言文就自然會寫好白話文?
請問多少的國學常識算是足夠的國學常識?
背得出韓愈,字退之,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卒諡文,世稱韓文公
有多少意義,背得出他"文起八代之衰"是蘇軾說的,又如何?

什麼是國文能力,就是的能力.

以一個文學科系學生的眼光看來,讀的能力是能夠欣賞,能夠分析的能力,
能比較能分析而不是像從前的注重背誦,強力要求提高文言文比例,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現代白話文學就比較不重要?
儒家那套崇古的理論,
動不動就現在世風日下,老是嚮往非信史時代堯舜禹湯那些聖君賢相,
已經造成了中文在文學上思想上的原地踏步數千年.

數千年來中文文學創作是沒什麼活力的,
一直到民國初年的胡適的白話文運動才重新復活.
民初那些作家勇於實驗的精神,也許是模仿西方新手法,或許是自己想要突破,
也許不成熟或是流於匠氣,
但是藉由分析比較這些創作手法及嘗試的歷程的教學互動.
來刺激新一代的人才投入創作,
來讓新新人類重新張開雙手擁抱中文作品,
才是真正的拯救中文吧!

參考一下英文系大一上學期的英文讀本的目錄中的分類,
Reading a story, Point of View, Character, Setting, Tone and Style, Theme, Symbol......
如何閱讀一個故事(一篇文章),人稱的分析,人物,設定,語氣與樣式,主題,象徵.......
透過文學各種手法分析,
並不用刻意的只選文言文或只選白話文.
什麼時代了,中文要教學生文學分析,
不是繼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這樣只有讓中文更加成為一潭死水.

真的提升了學生讀文章分析文章的能力
那所謂的寫不好的問題自然而然會大大的改善
我念國中的時候,在國中國文課本裡,個人非常喜歡張曉風老師的"行道樹",
對於這次他也名列這個"搶救國文聯盟"感到非常意外,
中文教學的目標,
是要多產生寫得出像張老師一樣優美流暢的白話文的後起之秀,
還是產生出一堆只會之乎者也,熟記作者生平的學究型文人?

目前7年級被廣泛認為中文書寫能力比之前的世代差,
真的主要是因為國文時數減少嗎?
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是這些新新世代接受的影像訊息遠比前幾個世代要多得多,
不多給他們些優良白話文模仿,增加對他們沒吸引力的艱深文言文,
白話文都寫不好,一直強餵他們既看不懂又沒意願懂的天書,
似乎既不治標更不治本!
如果只是為了上一代的緬懷舊日榮光,或是滿足既得利益者的私心.
那大可不必弄些冠冕堂皇的大帽子.
文以載道振衰起敝這些天真的騙術,歷史早告訴我們.
一切都是唬爛,騙不了人的.

英文每年,或者該說不時都有字彙死去,這沒什麼
時代不斷向前,一直抗拒改變,
造成了中文文學很大一片荒蕪的歷史,為何要重演?
已死去的不入土為安,只有變成殭屍.
然後不停的糾纏住活人.

嗯,我又弄了篇很嚴肅的文,
不是我為人嚴肅,是我幽默天份不高.
也許,老是寫出這種自以為是,想要言之有物的呻吟語.
就是過去封建國文教育失敗的鐵證吧!!!

6 則留言:

  1. 我也不懂為什麼要更多文言文,但也不知道反對的點在哪裡,看完你的文章,覺得很棒,知識本該就分析激盪相互辨析來思考學習,從這裡切入應該就對了,謝謝你!

    回覆刪除
  2. 如果你老闆時,你會選C+語言的學生,還是會文言文的學生?

    學文言文的人在台灣找不到工作,但是學C+語言的人,很多工作等著他!

    如果把那10%改成C+語言,那失業會少一點!
    如果多那10%,那................

    回覆刪除
  3. 我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的文言文比重才是好的, 但對現在的我而言, 倒是蠻感激以前學習過的文言文教材。 偶爾看到古人文章, 反而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和見解。若是小時候沒學過不了解文言文的美,或許現在看那些文章會覺得跟看外星文是一樣的吧。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遇到或發生某些事情和朋友談論起來時,會用到成語來形容。 有時想想也挺有趣的!

    在前公司時,很多大陸同事,都很訝異於我們的國文和成語程度。那時還很驕傲呢!不知道新一代的年輕人是否能讓同樣說中文的華人們,感到不可思議呢!

    回覆刪除
  4. 1樓的"音樂"...讓我想到...
    有誰在聽古樂....少少少...
    有誰在聽流行樂..多多多...
    音樂要讓人去接受...
    文字也是一樣的,只是一昧的加重文言文.只是適得其反

    回覆刪除
  5. 非常感謝網友的回應,朝實用及求職方面去探討倒不是我的本意,基於一個文學科系學生的立場,文學的保存與發展還是很重要的,可是近代白話文學的重要性,我想是被忽略了,唐宋八大家與民初魯迅,胡適,後來的白先勇或是更接近現在的作家,我想都一樣重要,越古老越重要這種舊儒家的偏見,需要被重新檢視.

    至於所謂的中文程度,也許是目前就讀於文學科系,老是在寫分析作業,考試也總是考essay question,個人淺見覺得培養對文章的賞析能力,這點不管是文言文跟白話文,只要是好文都該納入,但是教學的方式個人覺得一定要有所改革.

    另外一個想表達的是45%的文言文真的不足嗎?(並不是完全消滅或是改成只剩10%)針對連白話文都無法寫得很通順的部分新新人類,增加的文言文對他們是否真的會有幫助?畢竟中文教育不只是要培養中文學者或是作家,普羅大眾需要培養的是賞析能力及寫出通達流暢的白話文的能力.

    回覆刪除
  6. 以我的經驗
    很多老師是不太會教白話文的
    因為他們覺得可教的東西不多
    文言文就不太一樣

    這就得從師資養成說起了
    這就是一篇長故事了

    回覆刪除

小弟的BLOG純為自娛,上班外宅男的窮開心打發時間
所以太高深的指導性留言,恕小弟就不回了